夏季防暑的一些简单常识有哪些?适合长期存放的白酒有哪些?
1、夏季防暑的1些简单常识有哪些?
1、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2、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3、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4、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5、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6、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7、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8、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9、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1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
1、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2、适合长期存放的白酒有哪些?
白酒的保存瓶装白酒应选择较为干燥、清洁、光亮和通风较好的地方,相对温度在70%左右为宜,温度较高瓶盖易霉烂。白酒贮存的环境温度不得超过30℃,严禁烟火靠近。容器封口要严密,防止漏酒和“跑度”。
1、啤酒保存啤酒的温度1般在0℃-12℃之间为适宜,熟啤酒温度在4℃-20℃之间,1般保存期为两个月。保存啤酒的场所要保持阴暗、凉爽、清洁、卫生,温度不宜过高,并避免光线直射。要减少震动次数,以避免发生浑浊现象。
2、果酒这类酒在保存中,桶装和坛装最容易出现干耗和渗漏现象,也容易遭细菌的侵入,故须注意清洁卫生和封口牢固。温度应保持在8℃-25℃之间,相对温度75%-80%左右。不能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杂。瓶酒不应受阳光直射,因为阳光会加速果酒的质量变化。
3、药酒有些泡制药酒的成分由于长期贮存和温度、阳光等的影响,常常会使原来浸泡的物质离析出来,而产生微浑浊的药物沉淀,但这不说明酒已变质或失去饮用价值,但发现有异味就不能再饮用了。因此,药酒的保存期不宜太长。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饮酒常识:酒类保存须知。
3、满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满族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在待人接物方面,满族也有严格的礼节要求。满族是个好客的民族,真是“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有客人来家,全家人都要穿戴整齐,到门外去迎接。即便是现在有的满族也不习惯穿着睡衣或衣服不整地接待客人,因为这被视为对客人的怠慢或不礼貌。满族自古有内眷不避外客的习俗,特别是初次登门的客人,主人还要主动向客人介绍内眷,以示敬意。留客人在家吃饭时,也是很讲规矩的,“酒要斟满、茶斟半碗”,因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而且客人不放筷子,主人不能先放下筷子。主客之间边吃边说,小辈绝对不许插嘴,但格格(未出嫁的姑娘)例外。外出做客时,长辈与小辈不能同席,父子不同桌。小辈1般都另开1桌。满族还有1些禁忌,至今仍保留着。如满族至今有放犬的习俗,家家养狗,但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不用狗皮制品。满族也不准打射乌雅、喜鹊,也曾有“神鹊救主”的传说。在满族老百姓家里的院子中,都喜欢种柳树,而且不许在柳树下栓马、喂家禽等。汉语已成为满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所以当亲朋好友见面时,问候的话语也早已使用了汉语,如“您好”“您吉祥”“给您老人家请安了”……在书信来往中,结尾时喜欢用“祝您阖家吉祥如意”“顺致大安”等。满族节庆活动“颁金节”是满族主要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十月十3日,是满族的命名纪念活动日。相传是在皇太极时,将原名女真人改称为满洲族的纪念日子。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2月
2、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1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明崇祯8年(1635年10月13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洲。这标志着1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皇太极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为纪念这1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新疆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1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1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1张8仙桌,桌上供1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满族婚俗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1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婚俗。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1套繁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摘他哈、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通媒。在清朝末期,满族男孩在十岁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举行婚礼。缔结婚约的具体过程,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有子之家在父母为子择定配偶目标后,即拜托媒婆与女家说合,女方家同意,由媒婆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帖,即是1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及曾祖、祖、父3代的功名、职业、住址,以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小定。通媒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取舍。相看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此即满族先民时的“男以羽毛插女头”表示相爱古风演变而来。拜女家,也称大定。择吉日,男家聚宗族亲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亲友等迎。男方入趋右位,年长者致词,表达欲聘之意。女家致谦词以谢。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诸亲。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入趋左位坐,设酒宴祝贺。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择日男去女家行聘。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1般有鞍马、猪羊、钱财、首饰等。聘礼放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西炕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1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1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摘他哈是满族婚俗中的特殊仪式。女方在婚前1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在“摘他哈”时,要先清扫室内外卫生,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1头栓在祖宗板斜架上,1端扯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萨满主持仪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时栓在索绳上的他哈补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示长命。迎娶是满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环节。满族传统婚礼1般是“3日婚”,头1天叫“响棚”。这1天男家为参加婚礼的亲友备宴,要在自家院内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挂贴喜字、对联男女老少齐帮忙。因这1天不仅要动鼓乐,还要搭灶、劈柴,所以叫“响棚”。第2天叫“演轿”,这1天要杀猪、跑油、摆桌。满族的习俗是新郎骑马,新娘坐矫。新郎和娶亲人在这1天要跟随鼓乐沿街演走。第3天才是拜堂成亲,这1天要举行1系列礼仪活动:打下处、插车、憋性、挂铜镜、迈火盆、射3箭、跨马鞍、挑盖头、拜北斗、怀抱宝瓶柴火、坐帐、入洞房等。打下处。女方家在正日子前1天,新娘向自家祖先神行礼辞别,并叩拜“佛多妈妈”求她降福。然后由送亲妇女陪同,亲哥哥护送,乘坐彩车,将姑娘送至事先选好的某亲友家住宿。曰“打下处”。俗定母亲不能送亲。下处1般选择离男方家较近地方,又以看不见男家房屋为标准。插车。新娘及送亲队伍正日子早晨从“下处”出发,临行前要留1些钱给房主人,表示感谢借宿之意,俗称“压炕钱”。当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在途中相遇时,车、轿相错停下,由新娘哥哥将新娘从自家的车上抱到新郎迎亲的花轿上。此后迎送亲队伍汇合向男方家行进。这种习俗叫“插车”。憋性也叫“劝性”。这是指迎送亲队伍来到男方家的大门前,暂不让新娘下喜轿,意思是扳1扳新娘当姑娘时的脾气,使婚后的生活更美满。当然憋性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了。迈火盆是指新娘下轿前换上带来的“踩堂鞋”,蹬着小红板凳走下喜轿。顺着铺好的红毡走进院内。新娘要跨过路上的1个火盆,意思是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郎在新娘下喜轿时,要象征性的向新娘虚射3箭,以驱逐跟新娘而来的邪气。也有说是来自旧时“抢婚”习俗。接下来的仪式是“坐帐”也称“坐福”。按照1些满族老人的说法,早年满族男子随8旗军外出作战,举行婚礼时,多把新娘送到军营里去成亲,因此传下这个习俗。所谓“帐”是在正房窗前临时搭的,富裕人家用毡布,1般人家用席子。旧时坐帐时间较长,有的要1天,现在只是12个小时。在坐帐结束前,由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梳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细线将新娘脸上汗毛绞掉,标志她已经成为已婚妇女。“梳头”则是将新娘的姑娘发式改梳成满族已婚妇女的“两把头”或“大拉翅”。然后是“拜北斗”,这时已是时近中午。庭院里放着天地桌,桌上供着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拜天地,满族叫“拜北斗”。满族老人常讲,我们是从长白山来的,冲北斗拜就是拜长白山,就是拜祖先。1对新人跪坐矮桌左右,由取送亲妇女为之振酒,两人换饮交杯酒3次。萨满对新人用满文念祝词,称为“阿查布密”歌,歌分3节。每念完1节,用刀切下1块肉扔相空中,斟1杯白酒洒在地上,人们笑逐言开,共同祝福新人,“合卺礼”成。有的地方直到这时才给新娘揭盖头,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蒙的盖头挑下来,再放到屋檐高处。这里还是借用谐音,意思是“称心如意”、“步步高升”。新娘入洞房前,由两女孩用铜镜对新娘照1下,然后将两面铜镜挂在新娘肩上以辟邪。新郎、新娘入门时,还要接过柴火和宝瓶,取其“怀抱财宝”之意。跨马鞍也是满族婚礼中流行较广的习俗。即新娘进洞房时,要从设在屋门坎上的马鞍上跨过去。这也是借助谐音,取“平鞍进门”之意。“全合人”相引登床,向吉方安坐,褥下放1把斧子,曰“坐福(斧)”。女家备糖馅水饺,使新郎、新娘同食,曰“子孙饽饽”,还要问题:生不生?。食毕,新娘盛装出来拜祖先、公婆、及男方尊长,曰“分大小”。此后婚宴开始。1般富裕人家要办非常有满族特色的“3套碗席”,新郎要“拜席”,答谢亲友。新婚晚上,年轻人自然要闹洞房。新郎、新娘都坐在炕沿上,宾相把果盘所盛枣、花生、栗子撒向帐中,并念叨1些祝福语:1撒荣华并富贵,2撒金玉满池塘,3撒3元及第早,4撒龙风配成祥,5撒5子拜宰相,6撒6合同春长,7撒夫妻同携志,8撒8马转回乡,9撒99多长寿,十撒十金大吉祥。婚后3天、7天和1个月,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串门,曰“回门”。走之前,婆婆要给准备“4色礼”拿着。1个月后,新媳妇要回娘家住1个月,叫做“住对月”,就是在婆家、娘家各住1个月。满族的礼仪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受汉族影响,吸收1些儒教的“3纲5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存着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残留。(1)“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1日3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2)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1定会千方百计去做。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只是临走时将门前箱内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这个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铭箱”。(3)满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见的礼仪分别有:见面礼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4种。1种是“1跪3叩”,1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1种是“2跪6叩”,1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1种是“3跪9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1种是“1跪4叩”,1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1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1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请安礼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打千儿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施礼时,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弹放下袖头,然后左脚前移半步呈前屈状,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状,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头颈与上身略向前倾,口称“请阿玛安”“请额娘安”等。礼毕恢复直立。跪安礼也叫“跪拜礼”,这是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蹲安礼也叫半蹲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行礼者站在受礼者面前,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1弓腰,膝盖略弯曲如半蹲状,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抚鬓礼是平辈女子之间,日常相见时互相请安的礼节。相见的女子以右手抚摸3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受礼者同样以抚鬓礼回拜。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打横又叫退步打横,是客人走时向主人行的告辞礼。1般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院门外,客人与主人告辞时,回身退后1步,双手贴身横走
1、2步,然后向主人点头,表示与主人告辞,主人抱双手点头表示告辞。告别礼中的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与见面礼节相仿。
4、关于白酒度数的8个常识?
1、酒度的定义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纯乙醇含量为10毫升,这种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随温度高低有所增减的。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也就是20℃时,100毫升酒中纯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为该酒的酒度。
2、白酒分多少度数:现行标准白酒通行度数1般有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
3、自酿白酒度数可高达75度:我国上市的白酒中,最烈的酒恐怕是1些农村和少数民族自酿的粮食酒,度数最高可达75度,度数高的酒由于没有勾兑东西,醉酒和醒酒都很快,建议少喝。
4、酒度数的历程: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1直不同,中国酒绝大多数是以农作物原料酿造的,洋酒多是以葡萄等水果酿造的。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当时酿出来的是黄酒,估计才几度。后来到了宋代,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开始大量酒曲造酒,酒的度数又进1步提高了,可以达到十多度。
5、低度酒的酿造:粮食经过发酵后酿出的酒1般是十几度,十几度的酒经过蒸馏,前期出来的酒可达80多度(称酒头)。掐头去尾,就是要去掉蒸馏两头,取中间部分,1般可达50度。真正成品酒度数是要经过不同批次、度数酒互相勾兑确定的。由于低度酒不易保存,成品低度酒是高度酒通过降度处理(在酿酒工艺中称“加浆”)得来的,不是人们常说的简单加水勾兑。
6、白酒口感辣度跟白酒度数无关
7、53度的白酒喝起来更好其实度数和不同口味的口香糖是差不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去选择,现在的53度白酒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8、温度20度的检测酒精度数很准不同的度数是需要很多技术手段来检测,在温度20度的时候检测度数会更精确。
5、饮食卫生常识有哪些
。
6、壮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1、 婚姻壮族实行1夫1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1般十
3、4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成婚时,向祖宗献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人赘婚俗称“上门”,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有“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长期以来,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坐家”期间,男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来短住)。若是
3、5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则改嫁。1981年以后,“坐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
3、5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久同居。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绣的球形香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并通过“合8字”方可成婚。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水泼新郎,“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开远、蒙自的“土佬”请媒说亲,第1次就要带酒肉,俗称“打狗菜”。订婚称“吃水酒”,结婚则称“献饭”。接亲时,女方大门紧闭,男方陪郎要从门缝中塞”红包,并送“姑娘鸡”才开门。“姑娘鸡”当日宰杀以招待客人,酒筵持续到次日天亮,边吃边唱。次日,女方家仍招待迎亲人,但有饭无菜,必须唱“要菜歌’才送出来。饭后迎亲人接新娘上路,女方家要送“晌午”,其中必须有1块猪头肉。新娘到家要给“进门钱”,门槛上放1根扁担,以示新娘从此要挑起1家人的生活担子。大门的两边放“弯刀”或弓箭,新娘用随身带的花伞挑开,表示新娘的机智勇敢。金平、河口、元阳的“侬人”、“沙人”,订婚叫“吃小酒”。结婚头天,从小与姑娘相处很好的女伴,各自从家中带着炒黄豆、炒蛋饼送到新娘家共餐,陪新娘边吃边唱。弥勒地区互相认识并建立感情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的生辰交媒人带给男方家。如“8字”相符,男方家请算命先生择算吉日,由媒人转告女方家,女方家就忙着给姑娘做嫁妆。结婚的头1天,男方家选1个伙子代表新郎,1个姑娘和两个年纪较大的男子挑着酒肉到女方家接亲。吉日早上,女方家把亲戚都请到家中吃1顿“嫁囡饭”,然后从其中选出男女各6人送亲。姑娘到了男方家并不和新郎同房,而是跟前来送亲的6个姐妹住在1间屋子里。第2天和新郎到酒席上敬酒,第3天回门。待来年裁种季节,由新郎亲自到岳母家领回新娘,从此夫妻才共耪田园,长久合1。个旧地区结婚的年龄1般不超过20岁,18岁前父母就为他选择对象,也有自由恋爱的,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先请两个媒人去“说亲”,叫“讨话”。媒人第2次带着两块肋骨肉(又叫“讨亲菜”)和酒、菜等到女方家要生辰8字合婚。合婚到正式拜堂,要有3次礼仪:包小婚:合婚中认为男女无“相克”之处,就包小婚(订婚)。男方给女方送“小水礼”,1般送酒7.5公斤、半头猪、大米77.5公斤、礼银160元、奶银66元、两个长头土布以及首饰等。订婚后,每逢节日要给岳父家送礼物,如端午节送糯米,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肉和粑粑等。包大婚:双方家庭通过媒人商定结婚日期。婚期决定后检查身体,领取结婚证书。婚前半年内,女方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要“包大婚”的礼物,钱多少不定、但要求带6字,如260等。其他还要有如1头猪、1驮米及够办酒席的酒和菜、几套衣服及鞋子、银手镯、双股圆腰后链、银、“蓝丝”针筒、管头等。如果男方经济情况好,女方则要金戒指和耳环等。包大小婚都要请客,送去商定好的礼银,作为准备女方的嫁妆如双人床、垫盖用品、箱子、衣物等。结婚:婚期前1天男方家要“过礼”,即送1头猪,挑1份“水礼”包括糕点、茶、酒、小菜钱、新娘穿的红绿衣裤等。“过礼”后第2天举行婚礼。男方新郎。媒人及陪郎骑马到女方家时,要有人出来迎接。拜天地后,女家摆出鸡、鱼、肉3碗茶招待,意为鸡飞鱼走,吃完后就起身返男方家,嫁妆也跟随送走。过去,新娘坐轿,解放后改为步行,80年代以来盛行坐马车、拖拉机和汽车。男家门口以席于铺地,门槛上放1马鞍,新郎新娘未跨鞍前,请“撒帐”先生口念“退马车”的口诀,边念边用5谷、稻草,铜板向4方抛撒,谓之“撤帐”。大门口用桌子摆1杆秤、1斗米,米上放剪子和尺子。撒帐结束由两个未婚的姑娘把新娘接到新房,新郎则先站在房门口,用扇子敲新娘3下象征夫权。另1女子用1个装着7星灯的筛盘放在新床底下,7星灯要连续点3天。当晚,送亲的陪娘在新房同宿,新郎只能到别处就寝。第2天,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亲戚长辈。拜后,长辈要赠送首饰或钱,壮族叫作要“耍板凳钱”。寡妇再嫁由自己作主,但改嫁前要向婆婆说明,由婆婆去“敲”男方的礼银,说定利银数目。嫁时只能带走平时的穿着。去男家时,有个别的村不能让人发现,如被发现就要罚钱。有的不举行婚礼,只请亲友吃1餐饭就算结婚。
2、家庭壮族由1夫1委组成家庭,解放前有个别多妻情况。家庭内多喜3代同堂,儿子婚后有能力的另盖新房分居。父母习惯留最小的儿子在老屋安家。小儿子有孝养父母及继承祖房的权利和义务,其它财产则由全家儿子平分。妇女和男子作为家庭中的成员,共同操持家务,在生产劳动中男子多承担耕犁和修房盖屋等,妇女多担负插秧、运肥、除草、种棉、收棉、纺织及饲养畜禽等。壮族的家族观念较深,只要打听到祖辈弟兄们居住的地方,再远都要去攀亲联系。最先立寨的姓氏受到尊敬,该姓的长辈常被推举为村寨的“长老”,主持调解民事纠纷和全村的祭祝活动。
3、节日春节被壮族视为1年之中的大节。腊月中旬修路和打扫房屋、采办新衣。腊月2十3过小年,近似汉族的“送灶”。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筹办节日食品,杀鸡宰猪,做年糕,泡米花糖,河口1带还要包粽粑。大年初1,争先恐后地挑新水,边走边拖着草扎的象征牛、马、猪。鸡等的头,口里模仿6畜叫声,以求“6畜兴旺”。有的地区初1清早祭祖后,要让儿童读1会书,家长拨弄1下算盘,妇女则拿少量肥料、谷种撒到田里,以示新年百业兴旺,生计有成。河口县居住在红河和南溪河畔的多为“黑旗军”的后裔,正月2十9日还要过“小年”,又叫“吃立节”(壮语意为过晚年)。相传中法战争时期,因战争繁忙不得如期过春节,战争胜利后已是正月2十8,人们方补过春节,共庆胜利。自称“侬人”的每年到农历2月初
1、初2要进行拜年活动。元阳县“故密给”节,每年过两次,第1次是旧历正月或2月属牛日前10天,准备1只小母鸡、1只公鸡、1条狗,用山草扎成草人,并用红纸剪成衣裳穿上。由寨老抬着草人在前引路,选择4个结实精干的汉子拖着猪、狗,提着鸡跟在后边,沿着村里的主要街道转1圈。把草人和拖着的猪、狗等送到村寨东边固定的石头或树脚下,搭起茅草房,将猪、狗、鸡等宰杀,拿去献祭。第2次在旧历7月,属龙口将大路修好,属马日“打扫寨子”。这次祭扫除杀鸡代替狗之外,与上次祭扫活动相同。祭扫这天,凡是村里的农户都要派1人参加。肉食必须当场吃完,不得带回村里。认为把寨子打扫干净,把妖魔鬼怪驱赶出村,人畜就会免受灾难,庄稼才会长好。“故密给”节这天,村里人要到寨子上边固定的树林里,在选定的树脚下立1块石头,杀猪祭神。献祭寨神的“寨主”需选择5官端正、4肢齐全、有儿有女、夫妻双全的人担任。“老祭主”要先带领两个助手和其他6个人把树林打扫干净。猪头、猪脚在祭把时煮吃,其余的猪肉、糯米和白酒每户分1份带回家里,认为是“密给”分给的酒肉,这1份酒肉各家都要留到种棉花和开秧门那天带到棉花地头和稻田里去献祭。节目有孕妇或刚死了人的农户,只能在围墙外边等候,由其他人送出酒肉来。主持祭祀的“老祭主”和助手在节日的头两天,必须到温泉洗澡,不得与妻子同床,7天前不准吃牛肉、狗肉、鱼等腥物。过节这天,在划定“密给”的树林外放1盆香面水,凡进入场内的人,先要用香面水洗手。杀猪烫猪的水,刮下来的猪毛,全部要挖塘深埋,如埋得不深,引来苍蝇,就认为这年村里的苍蝇蚊子会多。当天,要搞“赶豹子”活动,即由参与“密给”的人中挑选1名当“豹子”,在吃饭之前、天快黑的时候,端碗肉给“豹子”。“豹子”抬着这碗肉提着1根火柴头正反绕3圈,众人便高声叫喊,意为追赶“豹子”。当“豹子”的人当天吃饭后不再返回和大家共餐,也不许出门串寨,否则就认为当年村里的人畜会遭害。节期,家家户户都要蒸黄、红糯米饭,煮颜色蛋给孩子们吃,还用松树砍成小马给孩子们拖着在村里跑。这天,外村人不得进村,本村人不许上山背柴,当天早上不到水井洗菜,违犯者寨老按规定处罚。节日期间互相请客,全村休息4~5天。男女老少穿上新农,白天男女青年到山上对歌,晚上在村子里唱歌跳舞。吃新米。每年在谷子收割前到稻谷黄熟后,各家自己选定吃新米饭的日子。谷子成熟后,到田里选割4~6把稻谷背回来加工成米,杀1只红公鸡,做水豆腐,煮熟新挖回来的芋头,抬到供桌上献神及在饭桌上献老祖宗。去割谷子的男子要早起,吃饱再下田,如饿着肚子割新谷,被认为当年全家要饿肚子。在往返路上,碰到人不准答话。吃新米饭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长辈先吃1口后,其他的人才能去添饭。第1碗饭不能泡汤。“土佬满年”。个旧、蒙自等地旧历9月2十8日,为当年去世的老人过“满年节”。节日前,老人的女儿同女婿要带着鸡、酒回娘家烧纸、献饭,请亲友上坟献祖宗。过去,“满年节”要连续举行3年,现在1般只做1年。“满年节”民间有两种传说:1是古时有1个皇帝,请壮族厨师做御膳。有1天皇帝问他:世上什么最甜?”厨师说“盐最甜”。皇帝1怒之下杀了厨师,又另请了1个厨师。这个厨师做菜不放盐,皇帝问厨师:“为什么不放盐?”厨师回答:“皇上说盐不甜,所以不敢放。”皇帝才知道错杀了人,就给杀错的厨师做“满年节”。2是古时有1个皇帝的妃子,是个土佬女子。有1年,妃子的母亲去世。她选好启程的日子(9月2十8)回家给母亲送丧。皇帝说:“天下雨,你不回去。”妃子说:“再大的雨也要去。”皇帝说:“天要下雨,天要下雨。”到了这天真的下雨了。据说,后来每到9月2十8日这天都会下雨,不下雨也要阴3天,天不阴,收成就不会好。
4、丧葬壮族曾实行木棺火葬。旧志载:“土僚”“人死掘窖,置棺于上,乱击之,名日击土鼓,3日舁出而焚之。”“沙人”“死用薄棺葬,女媳盛妆罗立,曰站场,毕,舁于野,焚而掩之。”“依人”“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朝火葬,不拘日月,岁终即除。”近代壮族普遍和汉族1样实行木棺土葬。唯蒙自称“依人”的分姓戴孝,如伍姓戴白帽,穿白色短衣;张姓包白头,穿白色长衣;沈姓、陆姓戴麻布帽,穿麻衣;王姓,人死棺木横停。“浓人”人棺前要先用筛子筛灰于棺底,然后用手拍击棺木查看灰有无异样痕迹,以断定死者魂魄是否离家妇于祖宗处。死者的枕头,要用3角形的白布装进筛净没有谷稗的大米。元阳壮族送葬时,长于肩挂装有谷子、稻花的黑布包,抱1只母鸡,跪在棺前,头上放1把长刀,刀口朝内,叩头3次后把刀抖落在地下看刀口方向,朝内表明死者不愿出门,还要继续叩拜,朝外说明死者已无牵挂。死者子女直至下葬后1个月内都要反穿孝衣。下葬后的第3天和第30天要杀鸡到坟上献祭。河口“沙人”死3年以后,要择吉日从棺木中把尸,骨捡出来,装在瓦缸中重新安葬。弥勒的壮族人死,即敲起铜鼓,村民听到鼓声,便知死讯。女人死,须待娘家主要亲人到场方装棺木,来者携祭帏、猪羊等。男人死,只须其同胞兄弟赶到即可人棺。无论男女死后人棺,均以糯米面仿做成牛、羊、房屋等置棺前祭奠,以供死者“受用”。守孝之子,1年内不得理发、刮胡子。包头孝布只可留为孙辈做衣服之用。
5、禁忌有关社交方面的禁忌:公公不能进儿媳妇的卧室。识字人不敢给人写离婚书。有客人在家女人不上桌同吃。下1代不能陪同客人慢慢喝酒。哥哥不能同弟媳随便交谈。有关生产方面的禁忌:阴历5月份属龙日不能挑粪、倒尿。6月6日忌下田做活。开工建房要看历书。如果历书上有“不宜动土”的意思,就另择吉日。有关迷信方面的禁忌:春节忌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1不准吹火,不准扫地,不得串门,禁止舂米、洗衣服和动刀斧,不准外借东西。除夕前要还清借款和借物。不能坐门槛,不能用脚踩灶台和火塘上的3脚架,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有关妇女方面的禁忌:结婚之家,孕妇不准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挂草帽1顶,暗示外人不能人内。出嫁的妇女回到娘家时,不能取祭坛上的东西。不准在孕妇的厨房顶上盖新瓦。妇女生孩子不满3天,卧室内不得点灯。产妇的衣服不能和男子的放在1处洗。大年初1女人不能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