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户籍等级制度?比如贱籍,良籍,贵籍等等…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如下: 从松散到制度完备,逐渐精密。但动乱时期,户籍制度就会受到破坏。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 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5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秦统1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8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

中国古代户籍等级制度?比如贱籍,良籍,贵籍等等…



2、中国古代户籍等级制度?比如贱籍,良籍,贵籍等等…

按身份分类。 第1等是贵籍,1般以世家大族为籍,第2等是良籍,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第3种是商籍顾名思义便是行商之人,第4等是奴籍,就是奴隶身份,1旦卖身可能就是1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1大笔钱,第5等便是贱籍,这贱户籍是那些妓子,戏子,等人。 贱籍又称贱民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4民之列的中国古代的法定社会等级。贱民是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世代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阶层,1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在很多社会里贱民和奴隶制度有关。贱籍制度自古已有,沿袭千年,清朝雍正年间废除。 贱籍世代相传,不得改变,贱籍社会地位最。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户部



3、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户部

1.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1、年龄称谓 0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

4、豆蔻:指女子十3岁 0

5、及笄:指女子十5岁 0

6、加冠:指男子2十岁(又“弱冠”) 0

7、而立之年:指3十岁 0

8、不惑之年:指4十岁 0

9、知命之年:指5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

0、花甲之年:指6十岁 1

1、古稀之年:指7十岁 1

2、耄耋之年:指

8、9十岁 1

3、期颐之年:1百岁

2、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4、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户籍制度是1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此后,经过3国至南北朝的整顿,到隋唐时期日趋完备和周密。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展现了我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发达。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条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制定本条例。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户口登记。现役军人的户口登记,由军事机关按照管理现役军人的有关规定办理。居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的户口登记,除法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条例。

关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小故事



5、关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小故事

古代户籍制度森严,要是拿不出身份证明,小命说不定就玩儿完了! 明代规定,离乡者须持路引(类似于介绍信,注明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若不能证明身份,将被处以极刑 人口问题关系国力强弱、赋税征调,不可不抓,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人口管理。商代便有人口登记制度。周代有“司民”,专管人口登记。此后,历代不断革新户籍制度,据此收赋税、拉壮丁服徭役。 汉代户口登记至少3年1次,登记时间1般是当年仲秋,老百姓须按时到县府接受审查。唐代户口登记更到位,连被登记人的面貌特征也不放过,谁脸上有痣,谁胡子很长……11记录在册。 为防止有人逃避赋税和徭役,有些朝代实行连坐制(乡里制、保甲制等与其大同小异),1人犯法,众人同罪。 以唐代东都洛阳为例:5家为1保,百户为1里,。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管理



6、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管理

1、户籍制度的含义 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对于古代社会来说,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实力,关系国家税赋徭役的实施。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1是登记制度,2是管理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1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2、户籍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户籍制度产生在商朝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就有关于人口清查统计的记载。如在甲骨文中“8日辛亥允,灾伐2千6百5十人”,“以人8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