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医药,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1、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医药
。
2、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称谓,也叫称呼,属于道德范畴。大家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现在的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来,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现出新1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1种基本礼貌。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符合身份称谓当清楚对方身份时,既可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也可以对方的身份相称;当不清楚对方身份时,可采用以性别相称“某先生”、“某女士”或“XX老师”,亦不失为1个权宜之计。符合年龄称谓当称呼年长者时,务必要恭敬,不应直呼其名,也不可以直接呼“老张”、“老王”等,尤其是年龄相差较大隔代人之间,更不可以直接呼“老张”、“老王”等;“老张”、“老王”只能是1种称谓,不应当是称呼;可以将“老”字与其姓相倒置,如“张老”、“王老”,或“王老先生”、“张老先生”或姓+职务(或职称等),如“李主任”、“刘总”、“杨工”、“罗老师”、“陈师傅”等等;总之,要有尊敬长者之意。当称呼同辈的人时,可称呼其姓名,有时甚至可以去姓称名,但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体现出真诚;当称呼年轻人时,可在其姓前加“小”字相称,如“小张”、“小李”,或直呼其姓名,但要注意谦和、慈爱,表达出对年轻人的喜爱和关心。1定要注意称呼与称谓之间的区别。比如“爸爸”“妈妈”是称呼,“父亲”、“母亲”、“家父”、“家母”是称谓,不可以混为1谈。类别姓名称谓姓名,即1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1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1种庄严感、严肃感,1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1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1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1般用于在1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
3、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医药
。
4、谁可以给我介绍1些基本的古代礼仪常识?我很感兴趣啊,谢谢!
现在我们这代人大部分人都被“洋化”了,过的是洋节,学的是外国的礼仪。已经很少有人还了解中国古代的1些节日和风俗礼仪了,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学学下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吧,也发扬下我们中国文化吧。 【春节】农历正月初1,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1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5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1。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5。1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2月3十日晚,家家在打扫1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0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3元”之时抢先放出3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1百05天或1百06天,在清明前
1、2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7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2,叔是老3,季是老4。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1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2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2种动物来配十2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 【生辰8字】1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4项8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8个字,可推算出1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3牲】1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3牲。1指夏、商、周3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3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1。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古代宾礼之1。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揖让】1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1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1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1种拜礼,为“9拜”之1,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1种拜礼,为“9拜”之1。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1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9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1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1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9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9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6礼】中国古代婚姻的6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1、人的称谓
2、古代职官
3、天文历法
4、古代地理
5、科举制度
6、风俗礼仪
7、饮食器用
8、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1 古代军制 。
6、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中国古代有“5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中文名 古代礼仪 释义 即礼节与仪式 包含 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政治礼仪 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等 生活礼仪 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仪等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5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3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1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1种特殊体现形式。 “3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1。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古代政治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1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7庙,诸侯5庙,大夫3庙,士1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1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9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3十6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