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的科举,关于科举的文言文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的科举



1、古代文化常识的科举

校、序、庠、学、国子监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4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9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9品,依品授官。实际。

关于科举的文言文常识



2、关于科举的文言文常识

1. 古文常见科举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3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3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1甲即授官职,其余2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3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1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1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

与科举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3、与科举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1.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1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1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1名称为“状元”,第2名为“榜眼”,第3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古代文化知识:赐姓,持节,践祚,薨,进士,谥号,祭祀,黜



4、古代文化知识:赐姓,持节,践祚,薨,进士,谥号,祭祀,黜

赐姓——

1、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2、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旄节以为凭证。 践祚——

1、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2、指即位,登基。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1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黜陟使——唐朝官名,“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将其政绩情况。

出身古代文化常识



5、出身古代文化常识

1.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2,3……”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2,3……”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2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2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6十,通常叫6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图解



6、古代科举制度常识图解

1.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常识 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荐举任官制1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奉行“9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 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 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举分两种:

1、常科,岁考1次;

2、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宋朝科举沿唐之旧,更为完备。其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帝亲策。考试内容从神宗起改以经义为主。 明代科举仅进士1科。为强化专制主义君主集权,控制思想文化,明据元代科举命题。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