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川剧历史起源 川剧,川剧的常识

川剧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川剧历史起源 川剧



1、川剧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川剧历史起源 川剧

川剧的常识



2、川剧的常识

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4大声腔加1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5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4川。   为了区别于在4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1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   剧目中除“荆、刘、拜、杀”睌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5袍”、“4柱”、“江湖十8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4大本头”。川剧的昆、高、胡、弹、灯5种声腔的音乐都各有自身的特点。   川剧使用乐器共有2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5方”,加上弦乐、唢呐为6方,由小鼓指挥。   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6大类。   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众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1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了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3乾)派、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河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4派。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请帮我找川剧的常识



3、请帮我找川剧的常识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1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4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4大声腔加1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5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4川。   川剧,是4川文化的1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5种声腔的用4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1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4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4川民间灯戏5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4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5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1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4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4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1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4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4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2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4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4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4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4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4川梆子--弹戏。   上述4种外地声腔艺术在4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4川语音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5种声腔。编辑本段【流派】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1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3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分4派:1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2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3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4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1带,因重庆为4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编辑本段【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3千,宋8百,数不完的3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5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4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5行柱》),以及“江湖十8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4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1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1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4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4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4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4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编辑本段【川剧之变脸】   何谓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1,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脸谱演变: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经改良,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变脸绝技的飞速发展,制作脸谱的材料也发展成为现在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大的方便了演员的表演。   脸谱造型:变脸脸谱会选用1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1般不用于变脸。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   手法: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1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1抹,即可变成另外1种脸色。如果需摇变整张脸,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1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1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1个伏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扯脸:事前将脸谱画在1张1张剪好的绸子上,然后按顺序贴在脸上,每张脸谱都系有1把丝线,丝线的另1端系在衣服的某1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依据剧情的需要,在巧妙利落的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1张1张地扯下来。《望娘滩》的聂龙、《白蛇传》中的钵童都使用的是“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彭泗洪曾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表现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大军退去后的心理变化。编辑本段【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5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5种声腔和为5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4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1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4川。高腔传入4川以后,结合了4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1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1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1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2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2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5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4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2黄包括正调(2黄)、阴调(反2黄)、老调3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2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2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2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2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1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4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4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4川地方色彩。尽管2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1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1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1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1样。   灯调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4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4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1种比2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角色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2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5方”,加上弦乐、唢呐为6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3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1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编辑本段【现状】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1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4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学川剧变脸费用多钱啊



4、学川剧变脸费用多钱啊

至2020年10月,费用在10000元左右。道具,服装,化妆原料等。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1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1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成为1门独特的艺术。扩展资料:注意事项:吹脸:只适用于粉质的化妆原料。如金粉、银粉等。变脸者只需要找准时机,对准粉盒1吹,便能使粉质颜料附着于脸上,完成变脸绝活。扯脸:是事先将脸谱画在十分薄的丝绸上,然后以丝线连接于衣内的机关,到了要表演时经过1些掩护动作,快速撕扯而下,完成变脸绝活。还真有哪么两3分唐门的味道。抹脸:事先将油彩抹于脸上特定部位,到了要变脸时,1抹油彩,完成变脸绝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川剧变脸。

请帮我找川剧的常识



5、请帮我找川剧的常识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1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4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4大声腔加1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5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4川。 外来的各声腔戏班原本都是各自演出,后来,由于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在4川各地的会馆,每年在演出本省来的戏曲时,为了同时看到别的好戏,因此也请其它声腔的戏班同台演出。这种同台演出,不但满足了观众的要求,并促使了几种声腔戏班的艺人有了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再加上清朝末年,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新建起1批较为正规的剧场(当时叫“茶园”、“戏园”)之后,高、昆、胡、弹、灯等剧种的班社,纷纷从农村涌入大城市进行联合经营与同台演出,从而更增多和增强了各剧种班社间的艺术交流,他们为了生活及其艺术的发展而积极地互教互学,大胆吸收不同剧种的剧目和演唱的方法、技巧,并作试验性的演出,等等。经过1定时期的实践,在有些戏班,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上,尔后是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汇在1个统1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为了区别于在4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1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的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3千,宋8百,数不完的3列国”之说。经4川省川剧院和川剧艺术研究所搜集的剧目有约近两千出之多。已记录的剧本约有1千本。1955年到1957年间,成渝两市川剧界,对所搜集的剧目进行鉴定演出,演出的传统剧4百个。这些剧目中除“荆、刘、拜、杀”睌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5袍”、“4柱”、“江湖十8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4大本头”。川剧的昆、高、胡、弹、灯5种声腔的音乐都各有自身的特点。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2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5方”,加上弦乐、唢呐为6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3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1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川剧舞台上所以能出现众多富有的艺术形象,还与它的行当划分较细有关。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6大类。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众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1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了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3乾)派、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河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4派。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如《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托举”,《打红岩》肖方的藏刀,《治中山》中乐羊子的几次变脸等。

请大家帮我介绍1些关于'川剧'的文学常识



6、请大家帮我介绍1些关于'川剧'的文学常识

1.戏剧与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加大的自由,这种自由集中体现在动作,时空的虚拟性上. 2.川剧中最能体现川剧特色的是变脸表演. 3.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5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4.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剧种是昆剧,被称为东方剧种是京剧,起源于湖北,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地区,被称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剧种是黄梅戏.。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