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常识有哪些?泰国的地理文化泰国有哪些历史故事和常识

2十4节气文化常识有哪些?


1、2十4节气文化常识有哪些?


2十4节气文化常识有如下: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2、泰国的地理文化泰国有哪些历史故事和常识



1、泰国的地理文化: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接壤,东南临泰国湾(太平洋),西南濒安达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交界,东南与柬埔寨为邻,疆域沿克拉地峡向南延伸至马来半岛,与马来西亚相接,其狭窄部分居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 泰国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分为热、雨、旱3季。 年均气温24~30℃。 常年温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 11月至2月受较凉的东北季风影响比较干燥,3月到5月气温最高,可达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风影响,是雨季。 10月至12月偶有热带气旋从南中国海经过中南半岛吹袭泰国东部,但在暹罗湾形成的热带气旋为数甚少且1般在20~35个左右。
2、泰国的历史故事 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罗。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1的国家。 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国历史上第1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1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 历史记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疆域远远超过现版图,尤其是兰甘杏大帝在位时首创泰国文字和暹罗最早的宋加洛陶瓷业,开创了泰国历史的新纪元。 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 1350年,泰国乌同王建立大城府,东西方各国使臣都前来拜访,各国商人也纷纷来此经商,大城府1片繁荣景象。 但后来缅甸好战,入侵泰国,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767年,大城府被缅甸军队攻破,1直饱受缅甸所带来的摧残,直至缅甸军队撤离泰国。 泰国重新走向兴旺发达之后,定都吞武里,后来又迁都曼谷。 大城府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但是在那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迹和故事。 当年沦陷的古城如今已成为泰国最重要的旅游地点之1。
3、泰国常识
1、在曼谷,国王和王室成员是非常受人尊重的,泰国法律有对王室不敬罪的处罚条例,即使外国人也不可触犯。 不要随便谈论或议论王室。 遇有王室成员出席的场合,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动作,跟着照做。
2、人们视头部为神圣之地,因此不要随便触摸别人的头部。 如果你无意中碰及他人的头部,应立即诚恳地道歉。 特别忌讳外人抚摸小孩(尤其是小和尚)的头部,小孩子的头只允许国王、僧侣和自己的父母抚摸。
3、公众场合不要做出过于亲昵的举动,如拥抱、亲吻等。 仅在某些海滩允许裸体晒日光浴。
4、避免使用暴力和粗鲁的语言,遇事要克制忍耐——这也是泰国人“乐天安命”的处世态度。
5、人们不用红笔签名。 因为泰国人死后要用红笔在棺材口写上其姓氏。
6、泰历每年12月15日要举行水灯节,在观看水灯时1定要注意,无论那水灯多么精致美丽,都绝对不能拣起来。
7、进入寺庙要脱鞋,服装应整齐、端庄,不能穿背心、短裤进入。 女性避免碰触僧侣,如奉献财物,可请男士代劳,或直接放在桌上即可。 扩展资料: 泰王国是1个位于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其西部与北部和缅甸、安达曼海接壤,东北边是老挝,东南是柬埔寨,南边狭长的半岛与马来西亚相连。 泰国旧名暹罗,1949年5月11日,泰国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称,把“暹罗”改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跻身成为“亚洲4小虎”之1,但于“98经济危机”中受重大挫折,之后陷入衰退和停滞。 是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1。 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 泰国是亚洲唯1的粮食净出口国,世界5大农产品出口国之1。 电子工业等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汽车业是支柱产业,是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和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



3、6国论的文化常识有哪些?


《6国论》知识点整理



1、文学常识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3苏”



2、字音


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jīng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繁í与嬴yíng洎jì谗言chǎn胜负之数shù



3、通假字


暴霜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致,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另提1事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下而从6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1次


然后得1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1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1件事情


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5、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6国破亡之故事/义不赂秦


以地事秦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1词多义


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事以地事秦下而从6国破亡之故事


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终终继5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向并力西向向使3国各爱其地


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1夕安寝诚不得以


非非兵不利谪戍之众,非抗于9国之师也


势有如此之势其势弱于秦


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7、文言虚词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5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连词,表并列2败而3胜


连词,表承接而从6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结构助词,的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连词,相当于“而”可翻译为“才”以有尺寸之地


介词,把举以予人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为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为国者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


则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


与动词与赢而不助5国也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和,同,表并列6国与秦皆诸侯



8、重点词语


始速祸焉2.6国互丧,率赂秦耶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向使3国各爱其地



9、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夫6国与秦皆诸侯


灭6国者6国也,非秦也


省略句


举以予人


起视4境,而秦兵又至矣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至丹以荆卿为计


倒装句


其势弱于秦


赵尝5战于秦


苟以天下之大


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洎牧以谗诛


十、重要语句


6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6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就要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发展到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向使3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以前假使韩魏楚3国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刺客不去,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如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咽喉去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4、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如下:
1、初唐4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3国:魏、蜀、吴。
3、4大古典名著:《红楼梦》、《3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4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4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5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1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5、冷门文化常识




6、中国文化常识有哪些?



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1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6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3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好洞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5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3坟5典》遗留著作。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枯袜卖2十8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1段墙壁时,发现的另1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没逗廷献上了1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1,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1部历史文献汇编。
3、《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十3经之1。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3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1跃而居《3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1。《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4、《仪礼》《仪礼》为儒家十3经之1,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7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5、《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1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十卷4十9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1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6、《易经》《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3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5千年智慧的结晶。
7、《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1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3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1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4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1。
8、《公羊传》《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1。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4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1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9、《榖梁传》即《榖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1。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3传之1。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4年(前481年)。《榖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10、《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1,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4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4书5经”。
11、《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十3经》的1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12、《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3经之1。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4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7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13、《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4书”(另外3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1篇,现存7篇十4卷。总字数3万5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4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4书》《5经》。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