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对联类练习

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1、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对联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1句必须是仄声,下1联的末1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1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1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3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1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

1、

3、5不论,

2、

4、6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4字、5字、6字、7字、8字、9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1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5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1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1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5福,春节接3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文学常识对联类练习



2、文学常识对联类练习

【对联颂名家】你猜得出有关的文学人物吗?1.闺中苏辛,别是1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3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李清照)2.哀怨托离骚,生面别开诗赋祖;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3.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子)4.诗史数千言,秋天1鹄先生骨; 草堂35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5.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李白)6.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9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屈原)7.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8.西湖筑白堤,龙门开8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 (白居易)9. 萃父子兄弟于1门,8家唐宋占3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苏洵、苏轼、苏辙)10.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从1道高考题谈对联中的文学常识



3、从1道高考题谈对联中的文学常识

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1大题第10小题为:"何处招魂,香草还生3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9歌心"送副对联,说的是: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该联系清朝江苏无锡入秦瀛所作,为湖南长沙岳麓寺3闾大夫柯联。试题以对联形式考查文学常识,新颖、灵活。部分考生由于文学常识掌握不牢固,不明对联意思,胡乱选择,结果痛失分数。其实,要解答此题,只需懂得联中"招魂"、"9歌"来由,试题即可迎刃而解。。。。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4、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对联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1句必须是仄声,下1联的末1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1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1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3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1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

1、

3、5不论,

2、

4、6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4字、5字、6字、7字、8字、9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1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5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1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联的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5、对联的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1千7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3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1般以两行文句为1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1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对联的特点,主要分4个方面: 1是形式对称, 2是内容相关, 3是文字精练, 4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4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6、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对联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1句必须是仄声,下1联的末1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1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1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3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1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

1、

3、5不论,

2、

4、6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4字、5字、6字、7字、8字、9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1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5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1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1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5福,春节接3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