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知识有哪些?关于月球的常识有哪些?

关于月亮的知识有哪些?



1、关于月亮的知识有哪些?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1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1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1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1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1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1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1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1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1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1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1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1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1周叫做1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1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1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 * *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35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1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 初探月球的奥秘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1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脉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1片死寂和荒凉。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标,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美国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发射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第1级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随后又相继发射3个先锋号探测器,均告失败。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途中飞行顺利,1月4日从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遗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这个探测器重361.3千克,上面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它在9个月后成为第1颗人造行星飞往太空深处。月球1号发射两个月后的3月3日,美国发射的先锋4号探测器,从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飞过,也未击中月球。 月球号探测器 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1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1个天体的飞行。它载的科学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撞击月球后便停止了工作。同年10月4日月球3号探测器飞往月球,3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第1张月球背面的照片,让人们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是1966年1月31日发射的月球9号。它经过79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这个探测器重1583千克,在到达距月面75千米时,重100千克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靠装在外面的自动充气气球缓慢着陆成功。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9月20日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1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口 ,装入回收舱的密封容器里,于24日带回地球。1970年11月10日,月球17号载着世界上第1辆自动月球车上天。17日在月面雨海着陆后,月球车1号下到月面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这辆月球车重756千克,长2.2米,宽1.6米,装有电视摄像机和核能源装置。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尽才停止工作。1973年1月8日发射月球21号,把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最后1个月球24号探测器于1976年8月9日发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回170克月岩样品。至此,前苏联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宣告完成,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关于月球的常识有哪些?



2、关于月球的常识有哪些?

月球: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是地球唯11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2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1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1个朔望月。1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1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1点则相对弱小1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1个正对月球,另1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1次,每天的大潮1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1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1和海卫1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1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1的情况1样。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1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0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1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1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1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1致,主要有3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1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1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关于月亮方面的知识,我的小孩上小学2年级,有1道暑假作业题:你知道月亮还有哪些秘密吗?



3、关于月亮方面的知识,我的小孩上小学2年级,有1道暑假作业题:你知道月亮还有哪些秘密吗?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太阳的作用稍小1点),潮汐的秘密是这样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1面就出现高潮,这恐怕人人都知道。而与此同时,地球上远离月球的另1面也出现另1个高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本身的引力牵引作用大于对其水体的作用,从而使另1面的海水向外“鼓”而造成的。   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1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在最初的和最后的4分之1月牙时,较小的小潮就形成了。月球以29.5天的周期环绕地球的轨道并不是1个规则的圆形,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我们称之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所有这些牵引现象还产生了另外1个有趣的作用:通过牵引,地球的自转能量被月球1点点地“偷”走了,因此每1百年我们的星球自转周期就要减慢1.5毫秒。   月亮每年逃离3.8厘米   当你读着这篇文章时,月亮正在悄悄地从地球身边溜走。每1年,月球都从地球上吸取1点自转能量,并利用这能量来使自己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厘米。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月亮形成的时候,它与地球的距离仅仅是22530公里,而现在的距离已经拉大到了4500 00公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会走得越来越远。   月亮是鸡蛋形的   月亮并不是圆的(或说球形的)。它的形状更像是个鸡蛋。当你在夜空中举头望月时,它那鸡蛋形的两个尖端之1就正对着你。另外,月球的质量中心并不在其几何中心,它偏离中心大约有两公里。   另外的月亮叫“克鲁特尼”   月亮是地球唯1的天然卫星,对吗?或许不是这样的。199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处在地球引力控制范围内的另外1颗小行星,其宽度为5英里,它成了地球的另1颗卫星。   这颗小行星被称为克鲁特尼,它沿着1条马蹄形的轨道行进,绕地球1周大约要花77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它像这样在地球的上方悬吊的状态还能够保持至少5000年。   环形山未受侵蚀   月亮上坑坑洼洼的表面是在距今38到41亿年前受到宇宙中岩石的强烈撞击而形成的。   这1通强烈的岩石冲击远远胜过拳击沙袋所承受的频频打击,留给月亮的是遍体的坑洞,我们称之为环形山。但是这些环形山并没有受到多大的侵蚀,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1,月亮的地质活动不太活跃,因此这里无法像地球上那样由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而形成千变万化的地形地貌;其2,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风和雨,因此表面侵蚀作用就很少发生。   地球400棵树来自月球   在地球上,有超过400棵树是从月亮上来的。更准确地说,它们来自月球轨道。其实事情是这样的:1971年,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斯图尔特鲁萨在出发时随身带上了1包种子,当他的同伴阿兰谢帕德和埃德加米切尔忙着在月亮表面漫步行走时,鲁萨却小心看护着他的种子。   后来,这些种子在地球上发了芽,它们被种在美国国内许多不同的地点,并被人们称为月亮树。它们中大多数都长得很好。   为何总是同1张“月脸”   也许最有趣的,是月亮总以相同的1面对着地球。既然地球和月亮都在自转并且沿各自的轨道行进,这又怎么可能呢?   很久以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月亮的自转逐渐减慢。当月亮的自转周期慢到和它的轨道周期(也就是它绕地球1周的时间)相吻合时,这种引力作用达到了平衡,月亮从此就以1面朝着地球了。太阳系其他行星周围的月亮也有着相似的特点。   月相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月亮绕地球旋转时,它部分的时间处于我们和太阳之间,它被太阳照亮的那1半远离我们,这时我们称之为新月。由此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月亮的暗面1说,只是我们看不到它而已。   当月亮转到轨道的另外1侧时,从地球上看去,它所反射的1小条太阳光从地球上看去就成了弯弯的月牙。而当月亮来到正对太阳之处时,它在我们眼里就完全被照亮了,这就是满月。   月亮的形成之谜   目前,关于月亮形成的最重要的学说认为,月亮是在大约45亿年前,由于1颗大小近似火星的星体强烈碰撞并划过地球形成的。当时的碰撞形成的大量熔化的岩石碎片和尘埃被甩到地球周围轨道之内,经过1段时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而形成了今天的月亮。   对这种学说的有力支持,来自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现。宇航员们从月球上采集的土壤标本表明,月亮上的矿物质和地球上的是相似的,这使得科学家们确信,地球和月亮有着共同的起源。   有些学者对碰撞学说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月亮和地球是在同1时期,由同1团岩石和尘埃分别独立形成的。但是我们已经从“月球勘探者”的发现知道,月球的核心只占其质量的2%到4%,远远小于地球核心所占的30%,如果它们来自同1起源,至少两者核心所占的比例应当相近。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太成立。   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45亿年前的那次碰撞发生在地球外层,地球的铁核并没有被触及,而外层含铁较少、密度较小的岩石部分脱离出去形成了月亮。这样,月亮所形成的核心所占质量当然比不上地球的核心了。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