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在开展党建促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方面有什么好措施,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下一步在开展党建促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方面有什么好措施

1、下一步在开展党建促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方面有什么好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成果,蕴涵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乡乡党建工作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抓得怎样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要使基层党建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关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干部保证、作风保证和组织保证。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使“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成为一句空话,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努力营造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1、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围绕白堽乡党委关于推进科学发展的目标,积极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往这方面引导,凡是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话要多说,事情要多做,问题要多解决,关系要多理顺。通过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合力,加快推进白堽乡经济建设进程。

2、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先导。要大力营造“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的氛围,坚定不移地围绕资 源开发解放思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立足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扭住改善民生解放思想,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紧盯品牌经济解放思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着眼优化环境解放思想,提高区域竞争力,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推动白堽经济发展。

3、为加快发展提供浓厚的发展氛围。要树立创新理念,跳出唯条件、唯客观、讲困难和“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圈,多向创新要出路,多向工作找办法,以创新促创业,以实绩求实效。强化落实意识,围绕发展目标抓落实,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精益求精,务实高效。 二、发挥党的干部优势,培养造就推动发展的干部队伍

1、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拘一格地把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把能够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善于把握工作全局,熟悉经济工作、善于驾驭市场的领导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建立一支包括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内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推动全县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要创新选人机制。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用人机制建设,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勤奋工作、奋发有为。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组织和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 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业务知识,使他们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发展理念。 三、发挥党的作风优势,着力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1、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强化干部服务发展的责任意识。加强干部管理,树立恪尽职守,勇于负责,敢抓敢管的良好工作作风。建立健全责任考评体系,将岗位责任具体化,促使干部履职尽责。坚持宽严相济,恩威并重,大力营造保护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有责必究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2、加强部门作风建设,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政策优惠有底线,服务提升无极限。大力推进服务规范化,监督落实各部门优化发展环境公开承诺制度,简化办事程度,提高办事效率。定期清理、审核、编制、公开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严禁以各种形式下达收费罚款指标和任务,禁止将职务活动变为有偿服务,坚决纠正部门不正当利益行为,坚决查处失职渎职和以权谋私的行为。

3、加强政风建设,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保证政令畅通是党的政治纪律最基本的要求,是党执政的保证,脱离了这个保证,再好的政策也无法造福于民,再好的规划也无法实现。要建立权责统一的工作机制和督查机制,确保党委政府的每一个政令都得到贯彻执行。要大力破除部门本位主义,强化大局意识,多理解支持,多换位思考,营造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良好风气。

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2、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力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以“四个坚持”为总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海南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发展强财,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按照“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支持高起点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坚持科学聚财,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经济预测监测和财力评估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财政政策取向。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培植财源增长点,建立和完善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和实现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持。   三是坚持为民用财,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坚持依法理财,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高效。把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建设“阳光财政”和“透明财政”。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执行严格、绩效考评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按照“统筹财政监督计划、统筹财政监督力量、统筹使用财政监督成果”的财政“大监督”思路,建立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以“三促三保”为重点,全面完成财政中心工作   促发展毫不动摇。运用财税政策杠杆功能,通过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和奖励等手段,把支持发展的重点切实转到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上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支持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东环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提供资金保障。继续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有违民生发展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加强涉农、涉企收费监督,切实减轻企业和老百姓负担,优化投资环境。   促改革决不退缩。支持洋浦保税港区建设,促进现代工业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支持农垦体制改革,做好农垦下划管理后的财政管理工作,激发垦区活力,把海南农垦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其财政贡献率;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企业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支持深化以“省直管市县”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促开放坚定不移。围绕经济特区的“特”字做文章,始终服务于海南开放的大局,创造一个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航权开放,争取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政策;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开放水平。   保民生千方百计。按照“民生为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要求,编制全省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1/3以上用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农惠农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道路、沼气、用电、饮水等各项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教育方面,要在继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将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子女转移到城镇上学、培训和就业,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支持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完善低保家庭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助和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各类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妥善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文化体育方面,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乡镇文化站、建制村文化室建设和改造,支持发展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住房方面,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保稳定义不容辞。继续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政权稳定和正常运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以及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生态责无旁贷。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金安排主动向环境保护倾斜,支持生态省建设。健全生态保护支持保障机制和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补偿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而导致的财政损失。支持重点区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全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染源普查和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以及加强防止生态破坏的监管能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支持开展林权改革试点,加强海防林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构筑环岛生态屏障,进一步提高全省生态保障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四个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要从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入手,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做到“四个创新”。   一是财政收入方式创新。不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全面启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挖掘财政增收潜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加强海域使用金、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并及时收缴入库。同时,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工作。   二是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在科学划分省与市县事权的基础上,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与市县财政管理体制。规范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适当增加激励性转移支付,保证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提高市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财政改革模式创新。近年来,海南各级财政部门深化改革,基本构建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的财政改革更多从局部着手,从单项业务出发,着眼短期,在整体推进、统筹安排方面存在欠缺。今后一段时期,要站在全局高度,重新考虑和调整改革规划和布局,探索建立有机统一、科学高效的财政改革模式。   四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致力于财政投入方式研究,把财政投入与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资金整合、财政贴息、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办法,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将资金支持力度与预算执行效果紧密联系,充分调动预算部门的积极性,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3、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力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以“四个坚持”为总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海南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发展强财,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按照“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支持高起点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坚持科学聚财,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经济预测监测和财力评估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财政政策取向。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培植财源增长点,建立和完善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和实现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持。   三是坚持为民用财,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坚持依法理财,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高效。把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建设“阳光财政”和“透明财政”。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执行严格、绩效考评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按照“统筹财政监督计划、统筹财政监督力量、统筹使用财政监督成果”的财政“大监督”思路,建立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以“三促三保”为重点,全面完成财政中心工作   促发展毫不动摇。运用财税政策杠杆功能,通过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和奖励等手段,把支持发展的重点切实转到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上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支持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东环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提供资金保障。继续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有违民生发展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加强涉农、涉企收费监督,切实减轻企业和老百姓负担,优化投资环境。   促改革决不退缩。支持洋浦保税港区建设,促进现代工业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支持农垦体制改革,做好农垦下划管理后的财政管理工作,激发垦区活力,把海南农垦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其财政贡献率;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企业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支持深化以“省直管市县”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促开放坚定不移。围绕经济特区的“特”字做文章,始终服务于海南开放的大局,创造一个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航权开放,争取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政策;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开放水平。   保民生千方百计。按照“民生为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要求,编制全省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1/3以上用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农惠农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道路、沼气、用电、饮水等各项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教育方面,要在继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将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子女转移到城镇上学、培训和就业,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支持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完善低保家庭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助和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各类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妥善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文化体育方面,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乡镇文化站、建制村文化室建设和改造,支持发展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住房方面,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保稳定义不容辞。继续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政权稳定和正常运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以及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生态责无旁贷。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金安排主动向环境保护倾斜,支持生态省建设。健全生态保护支持保障机制和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补偿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而导致的财政损失。支持重点区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全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染源普查和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以及加强防止生态破坏的监管能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支持开展林权改革试点,加强海防林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构筑环岛生态屏障,进一步提高全省生态保障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四个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要从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入手,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做到“四个创新”。   一是财政收入方式创新。不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全面启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挖掘财政增收潜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加强海域使用金、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并及时收缴入库。同时,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工作。   二是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在科学划分省与市县事权的基础上,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与市县财政管理体制。规范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适当增加激励性转移支付,保证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提高市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财政改革模式创新。近年来,海南各级财政部门深化改革,基本构建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的财政改革更多从局部着手,从单项业务出发,着眼短期,在整体推进、统筹安排方面存在欠缺。今后一段时期,要站在全局高度,重新考虑和调整改革规划和布局,探索建立有机统一、科学高效的财政改革模式。   四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致力于财政投入方式研究,把财政投入与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资金整合、财政贴息、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办法,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将资金支持力度与预算执行效果紧密联系,充分调动预算部门的积极性,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县域经济的相关政策

4、县域经济的相关政策

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5、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21世纪是质量和品牌的世纪,当今的市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品牌形象已成为城市和地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应如何不断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为我县后发崛起,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品牌建设要强化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品牌建设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政府服务功能,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培育和保护。 (一)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建议销售或纳税在全省同行业前五名的县内企业高层领导者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通过学习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知识,深刻把握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科学的对品牌进行定位,确定合适的品牌战略,培育塑造特色品牌文化,加强品牌公关与宣传,强化品牌质量和品牌创新,积极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努力塑造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政府及社会的引导与保障作用。政府在品牌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是引导、推进和服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无所作为。一是要科学地制定我县的品牌战略规划。结合我县产业结构、产品特点,整合有效资源,科学制定今后一段时期的品牌发展与培育规划。针对重点骨干企业、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品,加大扶持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专家做指导、全社会参与”为一体的工作机制,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要完善品牌扶持政策与措施。政府应在对“企业创品牌”进行资金奖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品牌战略的激励引导措施。比如,对列入重点支持名单的品牌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要求,可以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拓宽品牌企业融资渠道,协助有条件的品牌企业申请国家各类政策性资金;鼓励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吸引国内外企业向品牌企业注入资金,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参股品牌企业等等。三是要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要注重树立典范和标杆,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知名品牌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和市场的形象与信誉。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和侵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的力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品牌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自主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品牌保护体系。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品牌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制的、健康的市场环境。建议工商、经信、发改、科技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服务企业品牌建设,为企业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6、利用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力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以“四个坚持”为总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海南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发展强财,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按照“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支持高起点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坚持科学聚财,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经济预测监测和财力评估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财政政策取向。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培植财源增长点,建立和完善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和实现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持。   三是坚持为民用财,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坚持依法理财,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高效。把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建设“阳光财政”和“透明财政”。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执行严格、绩效考评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按照“统筹财政监督计划、统筹财政监督力量、统筹使用财政监督成果”的财政“大监督”思路,建立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以“三促三保”为重点,全面完成财政中心工作   促发展毫不动摇。运用财税政策杠杆功能,通过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和奖励等手段,把支持发展的重点切实转到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上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支持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东环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提供资金保障。继续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有违民生发展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加强涉农、涉企收费监督,切实减轻企业和老百姓负担,优化投资环境。   促改革决不退缩。支持洋浦保税港区建设,促进现代工业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支持农垦体制改革,做好农垦下划管理后的财政管理工作,激发垦区活力,把海南农垦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其财政贡献率;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企业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支持深化以“省直管市县”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促开放坚定不移。围绕经济特区的“特”字做文章,始终服务于海南开放的大局,创造一个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航权开放,争取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政策;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开放水平。   保民生千方百计。按照“民生为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要求,编制全省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1/3以上用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农惠农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道路、沼气、用电、饮水等各项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教育方面,要在继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将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子女转移到城镇上学、培训和就业,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支持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完善低保家庭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助和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各类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妥善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文化体育方面,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乡镇文化站、建制村文化室建设和改造,支持发展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住房方面,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保稳定义不容辞。继续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政权稳定和正常运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以及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生态责无旁贷。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金安排主动向环境保护倾斜,支持生态省建设。健全生态保护支持保障机制和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补偿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而导致的财政损失。支持重点区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全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染源普查和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以及加强防止生态破坏的监管能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支持开展林权改革试点,加强海防林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构筑环岛生态屏障,进一步提高全省生态保障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四个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要从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入手,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做到“四个创新”。   一是财政收入方式创新。不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全面启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挖掘财政增收潜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加强海域使用金、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并及时收缴入库。同时,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工作。   二是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在科学划分省与市县事权的基础上,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与市县财政管理体制。规范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适当增加激励性转移支付,保证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提高市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财政改革模式创新。近年来,海南各级财政部门深化改革,基本构建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的财政改革更多从局部着手,从单项业务出发,着眼短期,在整体推进、统筹安排方面存在欠缺。今后一段时期,要站在全局高度,重新考虑和调整改革规划和布局,探索建立有机统一、科学高效的财政改革模式。   四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致力于财政投入方式研究,把财政投入与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资金整合、财政贴息、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办法,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将资金支持力度与预算执行效果紧密联系,充分调动预算部门的积极性,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