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学常识有哪些?《诗经》文学常识有哪些?
1、史记文学常识有哪些?
1、《史记》,2十4史之1,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1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4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史记》全书包括十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3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7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1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3、《史记》被列为“2十4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3国志》合称“前4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史记》还被认为是1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5、《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部分。
2、《诗经》文学常识有哪些?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1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6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3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扩展资料:作品赏析:《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4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3、朱自清文学常识有哪些?
朱自清的文学常识: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2十4年十月初9(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3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8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2十7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风格: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1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0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朱自清。
4、文学常识有哪些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5、文学常识有哪些?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1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文学常识体裁分类诗歌、小说、散文、戏曲小说分类笔记、传奇、平话、章回散文分类叙事、游记、说理、抒情。
6、词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词,诗歌的1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
5、7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1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5、7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1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1定的格式(1般上下阕(片)像对联1样相对)。词派 唐5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5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并称“温韦”),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2主1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