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知道中国那些历史文学常识?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
1、中学生应该知道中国那些历史文学常识?
1、3皇5帝 谁是“3皇”?谁是“5帝”?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供1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历史学家对这些“皇”呀、“帝”呀,各说各话。比方,“3皇”的名单,就有6份;“5帝”的名单,也有3份。 先列“3皇”的6份名单:
1、天皇、地皇、泰皇;
2、天皇、地皇、人皇;
3、伏羲、女娲、神农;
4、伏羲、神农、祝融;
5、伏羲、神农、黄帝:
6、燧人、伏羲、神农。 再列“5帝”的3份名单:
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
3、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上述名单,见于不同史籍。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方,太嗥,义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即神农氏,举此两人之名,便知“3皇”与“5帝”也有混淆。再说,少嗥即少昊;帝喾即高辛;唐尧,陶唐氏,故名唐尧;虞舜,有虞氏,故名虞舜。 “3皇”“5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尤以“3皇”,神话气味浓厚,既无当时的文字记录留下来,也没有地下文物可资引证。 不能以为古书的记载,就是“历史”了。也不能把传说当真事,作“考证”。今天科学日新月异,对历史的考证就更加严格,讲史就更要具备各种科学常识。
2、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 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并无此种说法。而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则是各典籍之共识。当然,我们也不妨推测:所谓炎、黄两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话色彩的华夏两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黄帝也许就是两大部落的酋长。 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吕氏春秋》记述:“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据说,神农为辨识草木、昆虫的药性,竟曾“1日而遇7十毒”。炎帝作为“帝”,自当担负更多的“尝药济人”的艰险重任,比诸征方士觅求长生不老药的秦皇汉武,那真是迥于云泥! 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5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1夫人嫘祖首倡蚕桑1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9州”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9州”是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相传在45千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1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几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9州”之名。9州的划分情况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带。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渤海与泰山之间。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4川1带。 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4、我国古代主要朝代名称是怎样得来的 夏: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此,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1带),所以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灭殷后以周为国名。 秦:周孝王时,为了嘉奖给自己养御马的非子,赐非子为“赢”姓,并封“秦” (甘肃天水)地。后来立国就以“秦”为国号。 汉:刘邦原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楚汉相争时,刘邦击败项羽,统1中国,国号为“汉”。 3国:魏,汉献帝时曾封曹操为魏王,曹丕称帝后以“魏”为国号。蜀,刘备称帝时,因都城在蜀,故称蜀。吴,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因都城属吴地,所以称吴。 晋:司马昭在魏国先被封为晋公,后为晋王。他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 隋:杨坚原为后周随王,后废周帝,改“周”为“随”,因忌讳随有走义,故省去“之”为“隋”。 唐:李虎在西魏时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称帝后国号为唐。 宋:赵匡胤原在后周时,被封为宋州节度使,因发迹于宋州,所以国号为宋。 元本无国号,称蒙古。元世祖忽必烈至元8年时,始建国号,称“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 明:大明的意义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所以朱元璋即位后取“大明”为国号。 清: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时,取国号为“金”。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
5、中国历史上的“6圣” 我国历史上,从西汉到盛唐出现过“史圣”“草圣”“医圣”“书圣”“画圣”和“诗圣”。被后人称为“6圣”。 史圣: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史,20岁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览广闻,历尽艰辛,终于著成不朽的历史名著《史记》。 草圣:汉朝末年3国初年张芝擅章草(旧隶的草体),据说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时人称之为“草圣”。 医圣:建安时期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学家必读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书圣:东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画圣:盛唐时人吴道子擅长佛道画,所画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他在寺观图画壁300多间,画中人物奇形异状,无1相同,被时人称为“画圣”。 诗圣:和吴道子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诗“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1生写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6、中国史学8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本。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朝人,编著《史通》,我国第1位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朝人,所著《通典》,为我国第1个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著的《资治通鉴》,为我国第1部编年史巨著。 袁枢:宋朝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朝人,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7、我国历史上的6大古都 我国历史上的6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6座城市。 西安公元前ll世纪,西周首先在这里建都,称镐京。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于此,取名长安。以后,魏晋南北朝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两代均在这里建都,历时1千多年,曾经是古代东方最著名的大都市。 洛阳最早为西周的东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正式成为东周的都城。以后,战国时期改称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先后在这里建都。最后定都洛阳的是5代十国中的后唐。洛阳先后有9个王朝建都,素称“9朝故都”,也历时1千多年。 开封最早为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称为汴州。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于此。接着,后晋、后汉、后周均相继在这里建都,同时改称东京,又称开封府。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于开封。北宋历经9帝,盛极1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当时开封的繁华景象。 杭州5代十国时吴国的都城。南宋定都于此,称为临安。这里山水秀丽,又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成为闻名天下的美丽都市。 南京最初为3国时期的东吴都城,称为建业。不久是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国都,称为建康。5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都于此,称为金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改称为应天。太平天国洪秀全也在这里建都,称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都。 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故有“虎踞龙盘”之称。 北京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蓟城。辽代改称燕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于此,称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改称为大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于此,改北平为北京。清室入关以后建都北京。北京作为“5代帝都”,历时达78百年之久,由于我国历史上最后的3个封建王朝元、明、清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北京保留着我国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还保存着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8、皇帝的尊号和徽号是怎么回事 皇帝的尊号,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唐垂拱4年(688年)。为配合武则天称帝,武承嗣伪造瑞石,上有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因此加尊号称“圣母神皇”。嗣后,她又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如她在称大周皇帝后,“加尊号日圣神皇帝”。3年后又加为“金轮圣神皇帝”,次年又在“金轮”前加“越古”两字等。这样在唐宋时代,帝王为自己称号加美称的做法成为故事,所不同的是,唐代加称并不形成定制,而宋代则确定在每年大祀之后,“群臣诣上东阁门,拜表请上尊号。”宋太祖于乾德元年(963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几次,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70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3年(754年)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的谥号。 徽号,是对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即“尊号”。后来多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号,称为“徽号”。如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之母叶赫那拉氏,在同治皇帝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每逢庆典,徽号可以累加,越来越长。以叶赫那拉氏为例,她的徽号最后共有“慈禧”等16个字。
2、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
中国历史文学常识集锦 (1)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1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1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1名称为"状元",第2名为"榜眼",第3名为"探花" 【4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5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8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6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9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7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成、向秀、王戎 【饮中8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2) 【蜀之8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8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8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4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8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3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4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4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4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3) 【晚清4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2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5彩】青、黄、赤、白、黑 【5音】宫、商、角、徵、羽 【7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9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7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4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4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6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6艺】礼、乐、射、御、书、数 【6义】风、赋、比、兴、雅、颂 (4) 【3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5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5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5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4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4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4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4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4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4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