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人教版,文学常识列表(姓名朝代出处,文体),高分:求几个字的构字法.和语文常识 知道的进 不要糊弄 -

九上语文人教版,文学常识列表(姓名朝代出处,文体)

1、九上语文人教版,文学常识列表(姓名朝代出处,文体)

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 老杜:杜甫,为了区别后来的晚唐诗人杜牧,故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 李青莲: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这些吗?我不知道你是否还需要例如:五行,三老~等等,。

高分:求几个字的构字法.和语文常识 知道的进 不要糊弄 -

2、高分:求几个字的构字法.和语文常识 知道的进 不要糊弄 -

1汉字构字有六种方法: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2,“一字褒贬”或“春秋笔法”。 3,“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4文坛巨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中的文化常识应该怎么准备

3、高考语文中的文化常识应该怎么准备

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会用到的文化常识汇总: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9、“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0、“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13、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1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15、四海:指天下、全国。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18、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9、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20、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21、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24、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25、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2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27、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28、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9、岁寒三友:松、竹、梅   

30、六书:象形、会意、指事、 形事、转注、假借   

31、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32、解元、会元、状元。   

33、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37、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40、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41、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2、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43、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44、《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45、“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4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   

47、“凤、雅、颂”三大类   

48、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49、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50.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5

1、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5

2、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   5

3、“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5

4、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 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5

5、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5

6、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5

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5

8、“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   5

9、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6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6

1、“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   6

2、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6

3、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6

4、“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65:古代别称   桑梓:家乡 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鸿雁:书信   社稷:国家 汗青:史册 祖国 “三尺”:法律。

高考语文中该怎样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4、高考语文中该怎样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