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关于庄子的常识
1、庄子有哪些主要思想?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3个主要内容。
1、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2、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1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1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瞎引用1下主席的诗词了)。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逍遥游的第2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5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1。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3、齐物论。论知识的3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1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1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1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3人评判。第3人支持我,就代表我1定对么?第3人支持你就代表你1定对么?未必。1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1阶段。知识的第2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1,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1”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1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1于1个整体,就是1。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1。知识的第3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1,且得无言乎?1与言为2,2与1为3。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1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1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1。于是真正的1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1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2者完全不同。
2、关于庄子的常识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1。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3籁”思想与《易经》3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3、庄子有哪些作品?庄子著作中有哪些论点?
全部答案 《庄子》共3十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3个部分,1般认为“内篇”的7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5篇1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1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1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1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1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1切妄为。又认为1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1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1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1”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1切社会制度,摈弃1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1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1切,与自然相背离的1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1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1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1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1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1面。《齐物论》中有“1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这是庄子哲学中另1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1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 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6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1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1书的主旨。这是1种心与“道”合1的境界。 庄子认为1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 “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4、对《庄子》有关文学常识的介绍不准确的1项是
B。
5、关于庄子的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1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1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1”和“清静无为”。 庄子 中文名: 庄子 别名: 庄周、南华真人 国籍: 战国时期宋国 出生地: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 出生日期: 约前369年 逝世日期: 前286年 职业: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 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代表作品: 《庄子》。